« 上一篇下一篇 »

失蜡铸造工艺

  古代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此法属于“熔模铸造”范畴,在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制的铸件。一般认为,埃及早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叶已用失蜡法铸造金属饰物,古代印度、希腊用失蜡法铸造出精美生动的青铜像。公元16 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匠师切利尼(B.Cellini, 1500~1571) 详细记述了失蜡铸像的工艺过程和所用工料。
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约公元前六世纪)。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尊、盘透空附饰(约公元前五世纪),空间结构繁复齐整,铸作精致。这些器件独具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表明制造这些铸件的失蜡法是中国古代铸师独立创造的。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唐初铸开元通宝,曾以蜡模进呈,可能用于铸造样钱。
传统失蜡法的具体工艺记述,首见于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元代设失蜡提举司,专管失蜡铸造。失蜡法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发展出多种工艺类型。用拨塑的方法制作蜡模的,在明清时期称为拨蜡法。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的铜像、铜狮(图1)等,代表着明清时期拨蜡法的技艺水平。万寿山铜亭的部分构件也是用拨蜡法铸造的。由文献档案和实地调查得知,模料为蜂蜡、石蜡和松香,用植物油调制,经反复拉拔得到良好的塑性。造型时用澄泥浆、纸浆泥或马粪、麻刀泥分层涂挂(图2)。中、小型铸件在窑中化蜡、焙烧、趁热浇注。大型铸件,如《天工开物》载“万钧钟”(图3),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金属液通过槽道浇注。对于批量大的器件,为提高工效,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谱》载明代铸宣德炉用黄蜡作模坯。有些鼎、炉需要量大,当已采用此法。大量史实表明,失蜡法在中国延续不断地应用,至近代仍广泛流传于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广东、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佛山、苏州等地现仍用上述传统技法制作艺术铸件。
古代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此法属于“熔模铸造”范畴,在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制的铸件。一般认为,埃及早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叶已用失蜡法铸造金属饰物,古代印度、希腊用失蜡法铸造出精美生动的青铜像。公元16 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匠师切利尼(B.Cellini, 1500~1571) 详细记述了失蜡铸像的工艺过程和所用工料。
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约公元前六世纪)。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尊、盘透空附饰(约公元前五世纪),空间结构繁复齐整,铸作精致。这些器件独具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表明制造这些铸件的失蜡法是中国古代铸师独立创造的。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唐初铸开元通宝,曾以蜡模进呈,可能用于铸造样钱。
传统失蜡法的具体工艺记述,首见于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元代设失蜡提举司,专管失蜡铸造。失蜡法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发展出多种工艺类型。用拨塑的方法制作蜡模的,在明清时期称为拨蜡法。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的铜像、铜狮(图1)等,代表着明清时期拨蜡法的技艺水平。万寿山铜亭的部分构件也是用拨蜡法铸造的。由文献档案和实地调查得知,模料为蜂蜡、石蜡和松香,用植物油调制,经反复拉拔得到良好的塑性。造型时用澄泥浆、纸浆泥或马粪、麻刀泥分层涂挂(图2)。中、小型铸件在窑中化蜡、焙烧、趁热浇注。大型铸件,如《天工开物》载“万钧钟”(图3),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金属液通过槽道浇注。对于批量大的器件,为提高工效,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谱》载明代铸宣德炉用黄蜡作模坯。有些鼎、炉需要量大,当已采用此法。大量史实表明,失蜡法在中国延续不断地应用,至近代仍广泛流传于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广东、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佛山、苏州等地现仍用上述传统技法制作艺术铸件。
补充

春秋时发明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现以蜡制成器物模型,内外以泥填充加固,待干,加热,使蜡液流出,堵住排蜡口,再注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摸相同的金属器。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金属液通过槽道浇注。对于批量大的器件,为提高工效,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谱》载明代铸宣德炉用黄蜡作模坯。有些鼎、炉需要量大,当已采用此法。大量史实表明,失蜡法在中国延续不断地应用,至近代仍广泛流传于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广东、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佛山、苏州等地现仍用上述传统技法制作艺术铸件。(见彩图)

参考书目

Leslie Aitchison, A History of Metals, MacDonald & Evans Ltd.,London,1961.

华觉明:《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载《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失蜡法



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 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脱蜡法是一种铸造方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脱蜡法是先用蜡制造模,应用到翻沙上,就是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须可以从半个砂型中取出。而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现代精密铸造使用非常细的铸造沙,也是先做蜡模,然后将沙喷到模具上,高温烧制沙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细,形状非常复杂的模具。直接铸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进行机械加工。

脱蜡法的历史

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